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适用于2023级中职)
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二Ο二三年三月
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编写委员会
主 任:李静 王德浩
副主任:石中河 李中海· 冯延忠
委员:李相杰 杨兆伦 袁霏 鞠星孝 刘建军 孟祥珍
赵新利 张慧玉 孙佳蕊 荆茂仁 王成森
主持人:李中海
编者:李中海 李相杰· 杨兆伦· 袁霏 鞠星孝· 刘建军· 孟祥珍
赵新利 张慧玉 孙佳蕊
企业指导顾问:
荆茂仁 青州亿华拜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江林 青州亿华拜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技术总监 副经理
唐延华 青州市仁爱宠物医院 院长
李晓光 青州市婧盈家家宠物医院 院长
山东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
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适用于2023级中职)
一、专业名称及代码
专业名称:畜禽生产技术
专业代码:610301
二、入学要求
初中毕业或具有同等学力。
三、修业年限
中职:3年,可以根据学生灵活学习需求合理、弹性安排学习时间。
四、职业面向
本专业的毕业生到畜牧工作站、畜禽改良站、畜禽养殖场、饲料生产经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等,从事畜禽生产技术管理、饲料生产与经营、技术推广等工作。经过专业能力、社会能力的进一步锻炼提升,一定时间后,可成为技术主管、业务经理,毕业生也可以自主创业,也可以通过参加相应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表1职业面向信息一览表
所属专业大类 (代码) | 所属专业类 (代码) | 对应行业(代码) | 主要职业类别 (代码) | 主要岗位群或技术领域 | 职业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
农林牧渔 (01) | 畜牧业(03) | 牲畜饲养(031)家禽饲养(032)其他畜牧业(039) | 畜禽饲养人员(5-03-02)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人员(5-03-03) 其他畜牧业生产人员(5-03-99) | 家畜生产 家禽生产 饲料加工与营销 | 家畜繁殖员☆
|
注:☆为职业资格证书
五、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一)培养目标
畜禽生产技术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文化素质和职业素养,掌握畜禽繁育、饲养管理、环境控制、经营管理等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能够从事畜禽生产与营销、市场服务等工作,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毕业3-5年后能胜任畜牧业相关单位的技术经理、部门主管等岗位,或能够自主创业,也可以通过参加相应考试进入高职院校继续学习深造。
(二)培养规格
本专业学生应在系统学习本专业知识并完成有关实习实训基础上,全面提升素质、知识、能力,掌握适应畜禽繁殖、畜禽生产、饲料加工与营销岗位(群)需要的专业核心技术技能,总体上须达到以下要求。
(1)坚定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感和中华民族自豪感;
(2)能够遵纪守法、崇德向善、诚实守信、自尊自律,履行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具有职业生涯规划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3)掌握支撑本专业学习和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语文、物理、化学、数学、信息技术、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等文化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素养;
(4)掌握畜禽解剖、畜禽饲料与营养、养殖场环境卫生、畜禽饲养、畜牧法规、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5)掌握家畜饲养、家禽饲养、畜禽繁殖、饲料加工、畜禽生产设备使用等技术技能,具有畜禽生产管理能力或实践能力;
(6)熟悉现代畜牧业领域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畜禽养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掌握绿色生产、环境保护、 等相关知识,具有质量意识、环保意识、 意识和创新思维;
(7)掌握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初步掌握现代畜牧业领域数字化技能,能够适应畜禽养殖产业数字化发展新需求;
(8)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9)具有探究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0)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卫生习惯和行为习惯;
(11)掌握必备的美育知识,参与有关艺术活动,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12)具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具有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情感,树立和弘扬劳动精神,具有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具有一定的劳动素养。
六、 课程设置及要求
(一)专业人才培养体系设计
聚焦现代畜禽养殖产业,以“两主体,三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切入点,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位一体”人才培养体系。依据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引入《悉尼协议》国际范式的专业建设标准,校企共同制定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落实1+X证书制度,与农牧龙头企业共同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对接专业群学分银行,实现专业群内学分互换。
依据畜牧行业企业调研及毕业生跟踪调查,确定畜禽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面向的主要职业岗位有养禽与禽病防治、养猪与猪病防治、养牛与牛病防治、养羊与羊病防治等方向。分析各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明确各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的先后顺序、复杂程度、相互间的衔接与联系,确定本专业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1.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毕业生职业能力要求,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劳动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对接专业群课程体系,共享公共基础和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依据畜禽养殖产业智能化转型升级需求,校企共同分析本专业主要工作岗位及核心技术,设计专业核心课程和拓展课程,并确定养禽与禽病防控、养猪与猪病防控、养牛与牛病防控、养羊与羊病防控等实习方向。并根据岗位能力要求设计1+X证书培训课程,积极探索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课程实施模块化设计,发挥学院师资和实践条件优势,及时吸纳智能养殖技术、智能装备、智能控制技术、生物 等方面的新模式、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适应畜牧业转型升级需求,满足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需要。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体系架构图见图1。
图1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课程体系
2.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实现“三全育人”,构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职业实践、网络媒体”四个课堂和“制度、师资”两保障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实现“四个课堂”联动、“两个保障”协同一体化育人。培养学生红色文化、农牧文化、职业精神、“一懂两爱”等方面的职业特质。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见图2。
图2 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用好传统教学“第一课堂”,建立完善课程思政体系,将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课、专业课“大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思想政治课程重引领并要触及灵魂,通识课程重人文并要根植信念,专业课程重技能并要播撒信仰,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共同担当、协同育人,形成育人合力。培养学生严格执行畜牧兽医行业的相关法律法规,维护公共卫生 ,预防控制动物疫病对现代畜牧业、环境及人类健康的危害,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与操守;遵守职业道德规范,严格执行行业规程、标准和规章制度。认同畜牧兽医工作意义,爱护动物,关心动物福利。
开辟校园文化“第二课堂”。利用“AR”“VR”等现代信息化技术,将“大国重器”“天宫一号”“蛟龙一号”等题材内容以信息化技术进行课堂体验,开展“传承红色基因、担当复兴重任”等活动,开设“道德讲堂”“文明广场”,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拓展职业实践“第三课堂”,建立校企“大思政教育”模式,强化校园文化和优秀企业文化融合。利用节假日,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到校企合作企业进行实践锻炼和学习,在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干事创业积极性,提升从业意识、从业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重视网络媒体“第四课堂”,建设思想政治工作网,引导师生强化网络意识,提升网络文明素养。加强网络宣传队伍建设,打造新颖的网络宣传文化作品,用“微互联”成就“大思政”。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学习,构筑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强化制度保障和师资保障。健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制度,制定实施《“三全育人”工作条例》《第二课堂管理办法》;注重诊断与改进协同、考核与评价协同;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严把教师聘用、人才引进政治考核关,把育人功能纳入管理岗位考核评价范围,发挥全员育人积极性。
3.实践教学体系
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实践教学体系中。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按照“职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路线,构建能力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体系见图3。
图3 实践教学体系
职业基础能力培养采用“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内技能训练中心完成公共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实验实训。将技能大赛项目内容融入实验实训,由教师指导对学生进行培育。
岗位专项能力培养采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学生在校内技能训练中心和生产性实训基地完成专业课程的专项训练。进一步对培育的学生进行专项训练,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同时,利用市级重点实验室、技术研究(研发)中心,对学生进行专项能力的培养。
岗位综合能力培养采用“育训结合”模式。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和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成岗位技术技能训练,打破专业限制,鼓励学生在多岗位进行生产性实训。可以在等级证书训练基地完成1+X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技能训练,取得1个以上等级证书,拓宽就业创业本领。学生在岗位综合能力实训期间,结合岗位学习,加强技能训练,为走向职业岗位和技能大赛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采用“顶岗”模式。学生在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完成职业综合能力训练。在顶岗实训期间,校企双方教师共同着重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4.素质教育体系
校企合作共建人文素质培养体系,贯穿学生学习全过程。加强人文学科建设,开设国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课程,为学生接受较为系统的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管理干部和职工队伍,强化“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培育和营造优良的整体育人环境;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开办系列人文社会科学讲座,帮助和指导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组织系列读书会、辩论赛、征文比赛、知识竞赛、宿舍文化展示、手工艺品制作等具有品位、特色的修身教育活动,建立摄影、舞蹈、书法、文学、音乐等人文社团,陶冶情操,塑造自我。
创新学校、社会和企业“三位一体”协同合作,构建学生多元发展的职业素养培养体系。构筑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和自我管理的校园成长环境,实现环境育人;通过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加强学生政治思想教育,形成良好的政治思想素养;实施多元化教学管理,实现管理育人;全过程的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把学生劳动课程学习、劳动实践锻炼、劳动成果积累及劳动习惯养成纳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热爱劳动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同时,通过志愿服务、熔炼营活动、拓展训练等多种形式提升综合素养能力。素质教育体系见图4。
图4 素质教育体系
5.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促进专业内涵发展的突破口,充分利用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省(市)级技术研发(究)中心、省级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中心、省级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智慧农牧示范园,着力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构建意识培养—知识积累—能力提升—成果孵化“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创新创业教学体系见图5。
图5 创新创业教学体系
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定期邀请在农牧行业企业有突出贡献的校友,开展创新创业沙龙、创新创业论坛等活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同时,评选表彰“创业标兵”“创业之星”,命名表彰“百名校友创业明星”,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创新创业知识积累。开设《创新思维与创新方法》《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创业设计》等创新创业课程。
创新创业能力提升。配齐配强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利用省级技艺技能传承创新平台、省级企业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搭建校内外实习创新创业实训平台;办好“大学生创新创业精英特训营”,培植创新创业类社团,开展创新、创意、创造、创业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创新创业成果孵化。利用省(市)级技术研发(究)中心、省级技术研发推广服务中心,引导学生创办小微企业,落实“机构、人员、场地、经费”四到位;设立创新创业基金,资助创新创业项目;积极拓展社会资源,支持创新成果转化。
(二)主要课程与基本要求
1.公共基础课程
(1)公共必修课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阐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
②心理健康与职业生涯
基于社会发展对中职学生心理素质、职业生涯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以及心理和谐、职业成才的培养目标,阐释心理健康知识,引导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掌握心理调适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法,帮助学生正确处理生活、学习、成长和求职就业中遇到的问题,培育自立自强、敬业乐群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心理特点进行职业生涯指导,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
③哲学与人生
阐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讲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及其对人生成长的意义;阐述社会生活及个人成长中进行正确价值判断和行为选择的意义;引导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成长奠定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基础。
④职业道德与法治
着眼于提高中职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法治素养,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和法治教育。帮助学生理解全面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了解职业道德和法律规范,增强职业道德和法治意识,养成爱岗敬业、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⑤体育与健康
体育是本专业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本课程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主要学习运动技术、技能、体育文化等内容,使学生掌握科学锻炼方法、了解体育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能够促使学生养成良好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传承和弘扬体育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⑥英语
英语是本专业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教育课程,兼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当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此外,大学英语的课程设置要充分体现个性化,考虑不同起点的学生,既要照顾起点低的学生,又要为基础好的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既能帮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尤其是听说能力;既要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专业的发展需要。
⑦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是本专业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程,通过讲授计算机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操作系统、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软件和演示文稿软件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操作方法,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应用、网络应用、多媒体技术应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工作、生活中常见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办公中的文字处理、表格设计、演示文稿、网上浏览、电子邮件通信等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同时,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体验利用计算机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发布信息的过程,逐渐养成独立思考、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协作意识。
⑧语文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其任务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强化关键能力,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接受人类进步文化,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与技能,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2)限定选修课
开设语文、创业基础、国家 教育以及“四史”课程模块、美育课程模块等课程。
(3)任意选修课
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健康教育、创新创业、金融知识、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英语类、数学类、语文类、化学类、体育类、管理类等课程模块。
2.专业(技能)课程
(1)专业基础课
①动物解剖生理
动物解剖生理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畜禽各系统、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使学生熟悉畜禽机体中各个系统的组成,掌握畜禽主要器官的形态、位置、结构和生理机能;掌握畜禽解剖技术,能在活体上识别骨性、肌性标志及畜禽主要器官的体表投影;能在动物体上准确描述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
②动物遗传繁育
动物遗传繁育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畜禽生殖器官的组成、生殖激素的作用与应用、发情鉴定、畜禽人工授精技术、妊娠与分娩机制及畜禽生物工程等内容,使学生熟悉畜禽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各种生殖激素的作用,掌握畜禽繁育基本技术;了解畜禽生物工程技术,具有家畜的发情鉴定和妊娠诊断技术能力;会进行畜禽采精、精液处理及输精操作;会进行家畜的接产与助产,能够实施畜禽繁殖控制技术。
③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
动物营养与饲料加工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畜禽营养需要、饲料原料特性与营养含量、饲料配合与加工技术及饲料厂生产管理等内容,使学生了解饲料厂审批、建设与管理的相关知识,了解饲料的种类及加工技术,能进行饲料青贮和秸秆氨化处理,掌握畜禽营养需要和饲料配合技术,会进行畜禽饲料配方设计;了解饲料常规分析方法,能进行饲料营养成分常规分析。
④畜禽场设计与环境控制
畜禽场设计与环境控制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畜牧场建筑设计、畜禽舍环境要求及控制、畜牧场废弃物治理与利用、畜牧场环境管理、监测与评价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环境温度、湿度和气流变化规律,掌握畜牧场场址选择、规划布局和建筑物建设要求,熟悉畜禽生长、发育和繁殖需要的环境条件,能进行畜牧场规划与建筑设计,会调控畜禽舍环境,具有畜牧场废弃物合理处理与利用能力。
⑤特种经济动物生产
特种经济动物生产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家兔、水貂、狐等动物的场区建筑设计、生物学特性、种群繁育技术、饲料配制、饲养管理、毛皮加工、疾病防治等内容,使学生熟悉家兔、水貂、狐等动物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家兔、水貂、狐等动物的品种选择、饲养管理、常见疫病防治、毛皮初步加工等技术,具备独立养殖经济动物的能力,能解决生产中一般性技术问题,并具有适应市场应变能力和从事经济动物养殖场经营管理的发展潜能。
⑥动物病理
动物病理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动物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经过和转归、疾病常见病理过程和病理变化及动物尸体剖检方法等内容,使学生能正确识别疾病常见的眼观病变和组织学病变,观察与分析疾病状态下畜禽机能和代谢的变化,独立进行常见动物的尸体剖检,并能综合分析病因,对疾病做出初步诊断。
⑦动物药理
动物药理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通过学习药物的基本知识、各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禁忌症等内容,使学生了解动物常用药物的基本原理,掌握动物常用药物的主要作用、用法和适应症,熟悉毒理学知识,具备为发病动物正确选药、合理用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的能力。
⑧动物临床诊疗技术
动物临床诊疗技术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国内、外兽医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规范地进行各项体格检查,能对各种症状和检查结果进行科学的分析和推理,从而做出准确诊断,会给动物进行注射、灌药等基本治疗操作,能对动物进行简单的外科手术治疗。
(2)专业核心课
①养猪与猪病防控技术
养猪与猪病防控技术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猪的品种选择与杂交利用、种猪生产、仔猪生产、肉猪生产、猪场建筑设计与配套设施、猪病综合防治措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普通病防治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猪的生物学特性和猪行为学特点,熟悉猪的品种选择方法及杂交利用途径,熟悉各种猪病的流行特点、主要临床症状、主要病理学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方法,掌握各种类型猪的饲养管理技术、各种猪病主要的防控措施等,具备为猪场准确选择猪种的能力,会给各阶段猪群配制饲料,能顺利实施猪群繁育技术,能进行猪场规划设计和正确使用各种配套设备及用具,能进行猪病的预防与控制。
②养禽与禽病防控技术
智能养禽与禽病防控技术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禽场建筑与设计、家禽生产技术、禽的人工授精与孵化、禽病综合防治措施、常见传染病、寄生虫病及普通病防治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禽的主要品种及特点,熟悉禽场规划布局,掌握禽的人工授精和孵化技术,掌握各种禽病的流行特点、主要临床症状、主要病理学变化、主要临床诊断方法及实验室诊断方法、主要预防措施与发病后的控制措施等,具备从事家禽饲养管理和常见禽病诊断的能力,能进行禽场规划设计和正确使用各种配套设备及用具,能进行禽病的预防与控制。
③养牛与牛病防控技术
智能养牛与牛病防控技术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牛的品种、牛的外貌鉴定、牛的繁殖与改良、奶牛生产技术、肉牛生产技术及牛常见病等内容,使学生熟悉牛品种的外貌特征及主要生产性状、常见牛病的发生病因,掌握牛的饲养管理技术、常见牛病的流行特点、主要临床症状、主要病理学变化、诊断方法及主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等,具备为牛场选择优良品种的能力,会进行牛饲料配制,能进行牛的繁殖与改良,能独立完成牛场各阶段饲养管理任务,能进行常见牛病的预防与控制。
④养羊与羊病防控技术
智能养羊与羊病防控技术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通过学习羊场建设、羊的常用饲料与加工技术、品种识别与利用、羊的鉴定、羊的繁育、毛皮生产、羊奶生产、羊绒生产、羊肉生产、传染病、寄生虫病、普通病等内容,使学生了解羊的生物学特性和消化特点,熟悉羊品种的选择、鉴定及选种选配方法,掌握各种类型羊的饲养管理和疾病防治技术,能独立完成羊场各阶段饲养管理任务,能进行常见羊病的预防与控制。
⑤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
动物防疫与检疫技术是本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任务是让学生通过学习动物疫情调查、动物疫病防控、重大动物疫情的处置、动物疫病的检疫与处理等内容,具备动物疫病防治员、动物检疫检验员等所需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能完成动物疫情调查、养殖场 、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检疫检验等工作任务。
(3)专业选修课
动物遗传育种、兽医临床诊疗技术、动物福利、畜牧兽医法规、畜禽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智慧畜牧、畜牧场环境评价、养马与驯导、环境生态保护、畜牧生产设备使用与维护、物联网应用技术、生物统计、中兽医基础、畜产品加工、畜产品质量与 、农业技术推广、生物制药技术、市场营销、企业经营与管理、宠物饲养与疾病防控、观赏鱼养护与疾病防控、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兽医实验室诊断技术、宠物美容技术、牵犬师实用技术、宠物摄影技术等。
七、教学进程总体安排
(一)教学安排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见表1,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见表2。
表1 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
学年 | 周数 学期 学期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1 | 第一学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二学期 | ☆ | ╳ | ╳ | ∕ | ∕ | ∕ | ∕ | ∕ | ∕ | ||||||||||||||||||
2 | 第三学期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四学期 | ╳ | ╳ | ∕ | ∕ | ∕ | ∕ | ∕ | ∕ | |||||||||||||||||||
3 | 第五学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第六学期 | ◇ |
符号说明:⊙军训、入学教育 ╳考试、考核 ☆劳动教育 ●跟岗实习 ∧顶岗实习∕假期 ◇毕业教育
表2 畜禽生产技术专业课程设置和学时安排表
课程类别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学期周课时 |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
公共基础课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2 | 40 | 2 | ||||||
教育 | 2 | 40 | 2 | |||||||
心理健康 | 2 | 40 | 2 | |||||||
职业生涯规划 | 2 | 40 | 2 | |||||||
职业道德与法律 | 2 | 40 | 2 | |||||||
经济政治与社会 | 2 | 40 | 2 | |||||||
哲学与人生 | 2 | 40 | 2 | |||||||
语文 | 22 | 440 | 4 | 4 | 4 | 4 | 6 | |||
数学 | 22 | 440 | 4 | 4 | 4 | 4 | 6 | |||
英语 | 22 | 440 | 4 | 4 | 4 | 4 | 6 | |||
计算机应用基础(信息技术) | 4 | 80 | 2 | 2 | ||||||
体育与健康 | 5 | 100 | 1 | 1 | 1 | 1 | 1 | |||
公共艺术(音乐篇) | 2 | 40 | 2 | |||||||
公共艺术(美术篇) | 2 | 40 | 2 | |||||||
历史 | 4 | 80 | 2 | 2 | ||||||
防疫 | 5 | 100 | 1 | 1 | 1 | 1 | 1 | |||
班会(劳动) | 5 | 100 | 1 | 1 | 1 | 1 | 1 | |||
军体 | 5 | 100 | 1 | 1 | 1 | 1 | 1 | |||
公共基础课小计 | 112 | 2240 | 24 | 24 | 22 | 20 | 22 | |||
畜禽解剖生理 | 8 | 160 | 4 | 4 | ||||||
畜禽养殖场环境卫生 | 6 | 120 | 6 | |||||||
动物营养 | 6 | 120 | 6 | |||||||
兽医基础 | 8 | 160 | 4 | 4 | ||||||
畜禽繁殖技术 | 4 | 80 | 4 | |||||||
饲料加工技术 | 6 | 120 | 6 | |||||||
畜禽防疫技术 | 8 | 160 | 8 | |||||||
畜禽生产 | 6 | 120 | 6 | 6 | ||||||
宠物诊疗技术 | 6 | 120 | 8 | |||||||
动物普通病 | 6 | 120 | 4 | |||||||
顶岗实习 | 40 | 800 | 40 | |||||||
春考课程 | 18 | 360 | 18 | |||||||
专业核心课小计 | 128 | 2560 | 16 | 16 | 18 | 20 | 40 | 18 | ||
总计 | 240 | 4800 | 40 | 40 | 40 | 40 | 40 | 40 |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
1.教学组织
(1)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培养的有机统一。
(2)遵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基础理论教学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实用为度,专业课教学要加强职业性和开放性。
(3)强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坚持产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专业应用能力。
(4)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效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根据课程性质,灵活采用闭卷、开卷、论文写作、案例分析、实际操作等方式进行考试考核,注重平时教学过程的评价。
(6)合理安排及组织顶岗实习,并根据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考核与评定。
2.人才培养模式
面向智能化畜禽养殖与饲料加工产业高端,创新“双主体、三融通”人才培养模式,实施校企双元育人,推进“学习环境与企业生产环境融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融通、教学过程与生产实践过程融通”。围绕职业岗位,引进并参照《悉尼协议》国际范式的专业建设标准,完善“以学生为中心,以成果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机制。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形式,进行职业基础能力、岗位专项能力、岗位综合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培养,将劳动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培养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通过平台课程学习与实验实训,提升学生的职业基础能力;第二阶段,通过模块课程学习和专项实训,提升学生岗位专项能力;第三阶段,通过方向课程学习和生产性实训,提升学生岗位综合能力;第四阶段,通过良好职业习惯养成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6。
图6畜禽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八、实施保障
(一)师资队伍
1.队伍结构。学生数与本专业专任教师数比例不高于22:1,双师素质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不低于90%,专任教师队伍职称、年龄等结构合理。
2.专任教师。具备高校教师资格证和本专业领域相关证书;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具有畜牧兽医相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具有扎实的本专业相关理论功底和实践能力;具有较强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够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和科学研究;每5年累计不少于9个月的企业实践经历。
3.专业带头人。具备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博士学位,能够较好地把握国内外畜牧行业及相关专业的发展趋势,能广泛联系行业企业,了解行业企业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的需求实际,教学设计、专业研究能力强,组织开展教科研工作能力强,在本领域具有一定的专业影响力。
4.兼职教师。主要从畜牧行业企业聘任,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具有扎实的畜牧兽医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能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指导和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指导等教学任务。
(二)教学设施
主要包括能够满足正常的课程教学、实习实训所必须的专业教室、实训室和实训基地。
1.专业教室基本条件
智慧教室:智能黑板、同时一般配备黑(白)板、多媒体设施,互联网接入或WiFi环境,并具有网络 措施。安装应急照明装置,并保持良好状态,符合紧急疏散要求、标志明显、保持逃生通道畅通无阻。
2.校内实训室(基地)基本要求
(1)动物解剖生理技能训练中心。配置无线显微互动系统、BL-422I集成化机能实验系统、多道生理记录仪等仪器。
(2)动物遗传繁育新技术技能训练中心。配置可视输精枪、恒温显微镜、发情鉴定仪、手持式B超诊断仪等仪器。
(3)现代生物化学技能训练中心。配置高效液相色谱仪、超微量分光光度计、冷冻研磨器、实时定量PCR、全自动核酸提取仪、化学发光成像系统、基因枪等仪器。
(4)动物微生物检测新技术技能训练中心。配置核酸分析系统、超低温冰柜、二氧化碳细胞培养箱、蛋白质纯化仪(进口)、流式细胞仪(贝克曼)、多媒体系统仪器。
(5)动物病理检验技能训练中心。配置显微图像投影、无线显微成像分析系统等仪器。
(6)动物药理技术技能训练中心。配置高效液相色谱仪、超高压均质机、电子分析天平等仪器。
(7)饲料检测新技术技能训练中心。配置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液相色谱仪、近红外分析仪、蛋白质自动分析仪等仪器。
(8)畜禽场环境监测技术技能训练中心。配置原子吸收光度计、生物化学分析仪器、离子色谱分析、可见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等仪器。
(9)兽医临床诊疗新技术技能训练中心。配置B超、全自动尿液分析仪、呼吸麻醉机、监护仪器等仪器。
(10)智能设施的设计、维护和运营技能训练中心。配置自动捡蛋系统、智能通风系统、饲料智能生产系统、智能环境控制系统等仪器。
3.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基本要求
具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选定大型养猪、养禽、养牛、养羊、饲料加工、兽药生产等企业,能够提供畜禽繁育、畜禽饲养管理、畜禽疾病防控、畜牧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畜牧场设备使用与维护等相关实习岗位,能涵盖当前畜牧业发展的主流技术,可接纳一定规模的学生实习;能够配备相应数量的指导教师对学生实习进行指导和管理;有保证实习学生日常工作、学习、生活的设施设备和相应规章制度,有 、保险保障。
(三)教学资源
1.教材选用基本要求
按照国家规定选用优质教材,禁止不合格的教材进入课堂。组建由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教科研人员和教学管理人员等组成的教材选用委员会,完善教材选用制度,经过规范程序择优选用教材。同时,可适当开发针对性强的校本教学资源。
2.图书文献配备基本要求
图书文献配备能满足人才培养、专业建设、教科研等工作的需要,方便师生查询、借阅。专业类图书文献主要包括:畜牧行业政策法规资料、行业标准、职业标准,畜禽生产技术、标准、操作规范以及实务案例类图书和期刊等。
3.数字教学资源配置基本要求
建设、配备与专业有关的音视频素材、教学课件、数字化教学案例库、虚拟仿真软件、数字教材等专业教学资源库,种类丰富、形式多样、使用便捷、动态更新,满足教学需要。
(四)教学方法
公共基础课教学要符合教育部有关教育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的创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专业课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利用校内外实训基地,按照畜牧行业企业相应职业岗位(群)的核心能力要求,强化理论实践一体化,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提倡项目教学、案例教学、任务教学、角色扮演、情境教学等方法,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形式,配合实物教学、信息化教学等手段,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教师引导教学有机结合,优化教学过程,提升学习效率。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从课程所涉专业、行业、国家、国际、文化、历史等角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人文性,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要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
(五)学习评价
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建立科学的评价标准。学习评价体现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过程的多元化,注意吸收家长、行业和企业参与。注重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职业技能鉴定与学业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学生互评与自我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结合。
学习评价采用学习过程评价、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实际操作评价、期末综合考核评价等多种方式。根据不同课程性质和教学要求,可以通过观察、口试、笔试、实操、项目作业、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等方法,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学习水平。
学习评价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更要关注在实践中运用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水平,重视三农情怀、节能环保、绿色发展、规范操作、 生产等职业素质的形成。
(六)质量管理
完善教学管理机制,加强日常教学组织运行与管理,建立健全巡课、听课、评教、评学等制度,建立与行业企业联动的实践教学环节督导制度,严明教学纪律,强化教学组织功能。定期开展公开课、示范课等教研活动。
完善专业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健全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及时开展专业调研、人才培养方案更新和教学资源建设工作,加强课堂教学、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方面质量标准建设,提升教学质量。
完善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价和毕业生质量跟踪反馈机制及社会评价机制,对生源情况、在校生学业水平、毕业生就业情况等进行分析,定期评价人才培养质量和培养目标达成情况。
九、毕业要求
1.学业考核要求
学生需完成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教学环节;完成6个月的顶岗实习并达到其岗位技能基本要求;达到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职业能力要求,方能准许毕业。
2.证书考取要求
对接企业职业岗位需求和学生职业发展需要,校企共同研究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按照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制订完善课程教学标准,基于职业工作过程重构课程体系,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有关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促进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融通,取得毕业证书的学生,在参加相应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考试时,可免试部分内容。本专业毕业生可考取家畜繁殖员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上一篇: 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